「師語薪傳研修會」帶領人須知
下篇:「師語薪傳研修會」帶領人須知
壹、帶領人基本素養與職責
帶領人宜於研修過程中,設法引導同奮深入探討 本師世尊精神教化,以彰顯「師語薪傳研修會」救劫弘教與還原返本的宗旨,茲簡述其基本素養與職責如下:
一、以導讀導入討論
帶領人須對師語薪傳研修會探討的特定主題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方足以引導同奮順利進行探討。開始先進行一段導讀,在建立同奮基礎且簡明的認識之後再進行討論。若文字淺顯易讀,則可以引言做為開場,然後直接進入討論。
二、引導同奮進行省思與探討
除必要的導讀之外,宜儘量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參與同奮嘗試從各種角度,進行較具深度、廣度的省思與探討,以深入發掘其中蘊藏的意涵。對於具有宗教修持性質的師語薪傳研修會而言,自當以有助於精進修持,使參與者能獲得正確認知與啟發為目的。
三、保持謙卑與客觀的態度
帶領人對討論過程中各種夾雜主觀甚至誤解、扭曲典籍精神的發言,宜保持客觀接納的態度,再視情況引導同奮省思典籍意涵。若無把握,則先作保留,告知參與者將於請教相關專家或參考其他相關典籍之後再做回覆,切忌擅自以主觀認知予以直接批判或解答,以免徒惹爭議或誤導同奮。
四、鼓勵參與者發表意見
儘管每位參加活動的同奮都對師語薪傳研修會懷有期待,希望能藉此增進自己對師語、教義、經典、聖訓的認識,或和其他同奮進行經驗與心得交流,但未必每個人皆習慣或願意在會中主動發言,因此帶領人對於保持緘默或較少發言的同奮,宜適度鼓勵,唯切勿操之過急,以免對方因心理壓力而退卻。其實,只要願意出席聆聽其他同奮的想法和意見,即能對參與者產生正面的助益。
五、儘量連結典籍與生活修持經驗
帶領人宜儘量將典籍所開示的道理與同奮日常生活與奮鬥修持的實際經驗作連結,不僅較易於引起參與同奮的迴響和共鳴,同時也能避免流於天馬行空式的虛談。
六、適時掌控討論方向
應適時將偏離主題方向的討論導回正題,唯不宜因太過急切而破壞原本親和融洽的氣氛。
七、營造融洽的親和研討氛圍
除了每次師語薪傳言之有物,使參與同奮覺得有收穫,或參與者因彼此之間的經驗心得交流而得以成長共鳴之外,融洽的親和研討氣氛實為攸關「師語薪傳研修會」能否持續的關鍵因素。每次成功的天帝教「師語薪傳研修會」,實乃靈性、理性、感性三合一的身心靈饗宴。
貳、帶領人實施要領
◎實施要領綱要
一、帶領人特質:
身為師語薪傳研修會帶領人,不一定要比成員懂得多,或口才好,相反地,他常常只是一位協助師語薪傳研修會順利進行的「工具人」─媒介。
二、帶領人對於師語薪傳研修會籌組與規劃:
專業知識、規劃能力並非一蹴可幾,但可以協助我們事半功倍,提升生命的涵養。應配合研修會宗旨,朝還原返本與救劫弘教的方向規劃。
三、帶領人專業技巧與原則:
討論是建立在有效的表達及溝通,宜多聆聽其他人的觀點及實踐經驗,促良性互動,帶動同奮踴躍發言及真誠交流。
四、帶領人如何營造氣氛:
營造一個輕鬆、自在的氣氛,是師語薪傳研修會能成功地延續的原因之一。若能引導同奮多談自己實踐的心得與感動,分享反觀自省的經驗,往往能營造出相互學習,善解包容,借假修真的修持園地。
五、帶領人對於閱讀材料的解讀層次技巧及約定:
靈活運用閱讀材料的解讀層次技巧及約定,善體《師語》中 本師世尊之身教、言教、心教,並且旁徵博引帝教典籍,相互參證,即可協助同奮與自己真實的內心接觸,進而以先天本心契入師語真理,涵養生活與修持智慧,並內化成實踐天命與使命的願力。
六、帶領人如何設計 活動及實踐:
活動設計的意義,是希望師語的研討能夠有效學習,不悖離師語薪傳研修會之主題與目的,否則就是一場同樂會,失去師語薪傳研修會的意義。
七、帶領人如何能引 導成員撰寫心得:
文字書寫可以清楚紀錄修持的思維歷程,聆聽內在的聲音,進而釐清自我的觀點,能夠清楚地陳述,與他人的經驗激盪,驗證自我,使閱讀產生生命的能量。
八、師語薪傳研修會 帶領人的遠景:
帶領人由於不斷的累積修持經驗與師尊精神印心,才能實踐修持心法,靈活運用師語與深耕內化,邁向還原返本的目標。在帶領每一場後,應做自我評量,記錄心得與檢討缺失,方能不斷突破自我格局,發展出自覺覺人,道化天人的遠景。
◎實施要領解說
一、帶領人特質
希望師語薪傳研修會順利進行要做到:
1. 讓同奮容易思考,討論更活絡,協助對材料不熟悉的同奮,可以經由其他同奮的提示,而較快的熟悉,進入狀況,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大方的請教同奮解惑。
2. 稱職的帶領人應具下列特質:
(1) 話不必多,在討論現場只要打開一雙靈敏的耳朵。
(2) 一顆開放、耐性、謙虛的心及親和力。
(3) 一個清醒、清醒的腦袋,具表達溝通能力。
(4) 專注、靈活的思考,積極樂觀不畏挫折。
(5) 喜歡發問,廣結善緣樂於與人接觸。
(6) 願意將自己想到的答案轉化為有效的問題。
(7) 讓同奮盡情的發表,激發出更多的可能。
(8) 肯定與支持的態度,讓智慧的火花四處激盪。
(9) 有這樣的謙讓胸襟的人,才是帶領人高智慧的表現。
(10) 一位高效能的帶領人,即要勤練少說多聽、少講多問的內功。
(11) 要高度自覺,當下提醒自己扮演角色之外,如果能對「發問」的本質及相關的方法、技巧有所了解與熟悉更好。
(12) 能提高討論的品質與深度,結合行入與理入使大家有所精進。
二、帶領人對於師語薪傳研修會籌組與規劃(規劃表見附件2)
◎專業知能
1. 了解師語薪傳研修會的內涵及宗旨,協助大家循序漸進。
2. 具有師語薪傳研修會籌組、協調能力撰寫規劃表,推動師語薪傳研修會運作。
3. 了解帶領人的職責及知能,帶動相關人員分工合作。
4. 撰寫師語薪傳研修會計劃及活動流程,實現預期的目標。
5. 具備閱讀材料的選擇能力,能立即解讀的技巧,帶動閱讀風氣。
6. 學習帶領討論能力,使討論效能得以發揮。
7. 主持師語薪傳研修會的統籌與分工,負責協調、推動,使各項計畫能順利進行。
8. 師語薪傳研修會的同奮只要有心,發揮熱誠,以誠感人,善用資源,定能逐步展開行動。
三、帶領人專業技巧及原則
A. 基本原則
口到:1.口說熱誠與支持、尊重的語言,清楚的表達、善於歸納,多給予具體讚美及指出同奮意見的長處,使同奮真正感受到被接納,進而帶動發言興趣及自信。
眼到:2.溫暖的眼神交會。善於理解同奮之肢體語言,(如眼神、表情、手勢等)
耳到:3.專注傾聽發言,保持興趣及同理心。留意同奮是否私下竊竊私語。
手到:4.重點整理摘要。拍拍肩膀鼓勵表示接納。
心到:5.拉近同奮的距離,保持心情的愉快,給予支持與溫暖,善解包容鼓勵,不預設立場,注意同奮反應,掌握時間流程的進行。
B.引導原則
1. 拋磚引玉:腦力激盪法,集思廣益法,聯想法。
2. 穿針引線:層次探索,提出問題、觀點,共同針對主題深入激盪思考。
3. 串連結網:合作思考法,(1).比較法 (2).反問法 (3).串連法
C.應變原則
1. 當同奮表達力不佳,發言不知所云
帶領人幫忙補充及歸納,同時以微笑點頭表示支持與了解,幫助成員釐清模糊的想法,或是正在形成的感覺,使同奮產生被接納與了解的貼心感受,使他更有發言的信心與勇氣。
2. 同奮各自發表意見,各說各話,無法進行討論
帶領人說:「大家發言踴躍,也有很多意見,現在為大家提出幾個問題討論……」(為同奮組織討論的題綱)
3. 冷場,會場一片沉默,沒有同奮發言
帶領人可稍微沉默一下,給大家思考空間。也有可能是問題太深,引不起發言,可以說:「我們再看看有沒有什麼更簡單的作法?」(一般人對這件事情如何看法?)「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以個人經驗切入引起話題)
4. 離題,同奮隨性提起與主題無關話題
給同奮二~三分鐘表達,然後帶領人問:「所以你認為這個問題該怎麼處理?」(再強調主題,反問問題,趁機導入主題。)
5. 有人發言時,二~三人私底下竊竊私語討論
(1).因為不好意思當眾發言。
(2).剛好想起相關經驗,就迫不及待私底下聊起來。
帶領人說:「阿美那邊好像有意見,我們希望聽聽您的觀點……(這段話很有意義,我們請阿美來唸一下),(婉轉阻止私下聊天行為)。
6. 很少發言的同奮,因害怕緊張而停頓
帶領人說:「這個意見很精采,請繼續」。
帶領人說:「然後呢?我們都聽得很入神。」
7. 因發表意見不合產生衝突
(1).強調討論規範,對事不對人的理念。再提出每一方的優點,調和意見,以求圓融解決。
(2).帶領人說:「有時候不同的意見,也可以讓我們彼此成長。」 (強調多元觀點的介入,淡化對立的嚴重性)
(3).帶領人說:「現在的情況有點混亂,為了確認彼此都了解對方的立場,請兩方將對方的意見說明一下。」 (培養同理心,促進理性溝通)
8. 有人發言冗長,佔用太多時間
帶領人說:「所以你的意思是說…」(幫他結束)。
9. 有人情緒失控時
帶領人說:「你的心情我們很了解,正如書中所探討…..」(回到主題討論,並以肢體安慰情緒)
四、 帶領人如何營造氣氛
營造一個輕鬆、自在的氣氛,是讀書會成功地延續下去原因之一。
讀書會情境營造意義在於塑造一個互動的氛圍,適時的幽默及自我解嘲能促進彼此關係,更能敞開心胸暢談,凝聚彼此向心力。多談自己實踐與感動,如何反觀自省,往往能營造出相互學習,善解包容,借假修真的修持園地。
施行時需要注意事項有:
1. 桌椅擺設(ㄇ字型、圓形,更拉近彼此距離)
2. 凝聚同奮向心力及使命感
3. 認識彼此的活動設計(除了姓名之外、興趣、經歷…分享,促進彼此認識,培養道友關係,才能產生安全感,透過了解及保密認知,才能暢所欲言。)
4. 依照同奮需要,選擇適當的材料,才能讀得懂,讀出味道來。
五、 帶領人對於閱讀材料的解讀層次技巧
善用師語及相關材料的解讀技巧,並且旁徵引博,可以協助同奮與自己內心真實的接觸,以本心與師語及真理直接對話,涵養生活的智慧,培養表達與思考的能力,將修持內化成實踐的願力。
解讀材料的層次技巧如下:
(1). 記憶層:熟悉與複習已知的師語,使同奮快速掌握重點。
(2). 理解層:師語與自己有無產生共鳴之處?不認同之處在哪裡?有哪些質疑或需要釐清的部份?
(3). 思考層:回應與消化教料,帶領人提問對師語產生的感受、印象、聯想、經驗等即時的回應表達出來,以引發同奮開始動腦,帶動參與討論的氣氛。通常分為:(A)印象 (B)聯想 (C)經驗連結 (D)概念 (E)角色消解 (F)理解 (G)疑惑。
(4). 體驗層:同奮對師語提出自己的看法與體驗,以激發多元的交流,包括:說明原因、理由、推理、反證、異向思考、詮釋個人觀點,驗證他人或自己的相關經驗等,可以增進廣度與深度的思維。運用接問、釐清、異向、比較(例如:請再說詳細一點、請舉個具體的例子)等強化討論密度與張力,有助深入或顛覆思考。
(5). 深化層:將師語內涵加以整理,並凝聚沉澱或提煉出貫穿其中的深義,進而能找出潛藏於師語的真理,而加以運用、實踐。包括:啟事、心得、應用、體悟、反省、挑戰、掙扎、學習、發現、洞察、應許、提醒、自我整理等。與同奮進行深度對話,進而激發出靈光閃現,也可能因深思、整理、反省而沉悶,甚至在疑惑中掙扎,協助同奮與自己真實的接觸,以及與師語真理直接對話。
(6). 綜合功夫:善問者能靈活回應與兼聽,更重要的是臨場的應變,因為人的思考可以被影響,但無法完全被掌握,同奮不一定會依原先設想回應,因此,帶領人必須耳聽八方,了解同奮的思考,掌握師語主軸,根據問題靈活提問。
總之,事先準備好問題,是求心安與靈活應變的基礎,重點是問題的串聯才能將同奮帶入知識的體驗。深入的理解與思考可以引導同奮如何學習活化師語,讓師語與生活體驗結合,涵養生活的智慧,能夠寫出言之有物的研修筆記,培養表達與思考的能力。
六、帶領人如何設計活動及實踐
A.活動設計的意義,是發揮閱讀主題有效學習,要能夠不悖離閱讀主題與目的,否則就是一場同樂會,失去讀書會的意義。
1. 設計時需針對同奮的特質與需求。
2. 考慮時間、地點是否能與活動配合。
3. 有何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可以運用?
4. 是否需要額外的金費與預算?
B.活動設計的類型
1. 配合宏教活動的延伸(每十個主題,配合一個活動)
例如:廿字真言說故事比賽、孝親實踐活動推廣、廿字省懺深行等。
2. 情境佈置。例如:以音樂、幻燈片、圖表、藝術等閱讀主題佈置情境。
3. 暖身活動。例如:默契遊戲、認識彼此等培養團體默契,以輕鬆的方式引起學習動機。
4. 回饋活動與延伸
例如:可以分享心情筆記,製作讀書會專書,舉辦成果展。
建議帶個小卡,每堂給予適時的時間,讓參與的同奮彼此回饋、加油鼓勵,會感到很窩心。
七、帶領人如何引導同奮撰寫心得
文字書寫可以清楚紀錄閱讀的思維歷程,聆聽內在的聲音,進而釐清自我的觀點,能夠清楚的陳述,與他人激盪,驗證自我,使閱讀產生生命的能量。
每當我真言流露,便能感到自身的舊思想與秩序逐漸瓦解,雖不確定下一秒會出現甚麼文字,只能跟著語言的感覺走,而常被自己所記述的文字而感動。所以引導同奮撰寫筆記心得,是很重要的一環。
透過閱讀材料的解讀與材料的撰寫,可以將知識的堆積轉化成價值觀的型塑,建構生命的智慧,這是表達能力訓練,思考能力的鍛鍊,生命意義的涵養。
八、師語薪傳研修會帶領人的遠景
1. 帶領人若能自我充實師語薪傳研修會的內涵,並增進同奮之間的感情聯繫,常是師語薪傳研修會能否持續經營的關鍵。
2. 帶領人的自我提醒
(1). 帶領人是引導者而非主導者 (領導能力)
(2). 帶領人是學習者而非教導者 (謙虛態度)
(3). 帶領人是檢討者而非模仿者 (綜合能力)
學習是一輩子永無止盡的道路,討論的能力是培養IQ(智力)、EQ(情緒智商)、CQ(創意智商)的希望工程,由於不斷的累積經驗與常識,才能熟練帶領原則,靈活運動材料與發揮,才可以發展自我的特質。在每一場帶領後,做自我評量,紀錄心得與檢討缺失,使帶領技巧不斷突破自我格局,發展收放自如的帶領風格。
帶領人由於不斷的累積修持經驗與師尊精神印心,才能實踐修持心法,靈活運用師語與深耕內化,邁向還原返本的目標。
3. 未來遠景
(1)、輕鬆而不放鬆:希望同奮在輕鬆的學習過程中,涵養嚴肅的生命課題,從生活的智慧中,提升價值觀,培養堅信 上帝的智慧與勇氣。
(2)、將學習權還給成員:師語薪傳研修會的魅力來自於主動學習的喜悅,讓同奮參與活動設計與規劃,選擇閱讀的材料,甚至輪流帶領討論,自主運作,由成員提升為帶領人,成為教化深耕的一顆種子。
(3)、會融入「行入」、「理入」於生活之中:希望同奮能將學習活動深入生活,培養教化人才,透過師語薪傳研修會學會彼此尊重及包容的精神,討論的態度與精神落實在生活中,促進理性溝通與交流,營造和諧的團體,更希望養成閱讀的習慣,提升優質的修道生活。
如教綱裡面的教程「修法」所說:「同奮信奉三乘,奮勉循序修行,進修昊天正法。凡能惟精惟一,至誠無息,自然聖凡平等與道合真。」